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速读:七彩云南 万千物种的梦幻家园

七彩云南 万千物种的梦幻家园

——“关注森林·聚焦生物多样性”全媒体采访云南行系列报道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资料图)

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也正面临着人类发展带来的威胁。2023年3月3日是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联合国宣传主题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伙伴关系”,中国宣传主题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

3月19日,由全国关注森林执委会办公室组织的“关注森林·聚焦生物多样性”全媒体采访活动在云南芒市圆满结束。3月15日至19日,参与活动的记者们探访了神秘的高黎贡山、北海湿地、铜璧关自然保护区、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美丽乡村司莫拉佤族村、德宏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等地,切身感受到了云南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了解到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全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全新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将此次采访活动的所行所感表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编者按

↑高黎贡山上的神田 艾怀森 摄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接中南半岛,处于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且备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中的“中国西山地”“东喜马拉雅”和“印缅地区”三大区域核心和交汇地带,以占我国4.1%的国土面积,囊括了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

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贡山羚牛、滇金丝猴和各类珍稀高山植物在这里世代生存繁衍,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成为亚洲象的家园,绿孔雀在滇中的元江季雨林里繁衍生息……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全省共有高等植物19333种、原生脊椎动物2242种、鸟类944种,分布有全球近1/3花卉的野生种和近缘种,绿孔雀、怒江金丝猴、白掌长臂猿、天行长臂猿、亚洲象等均属全国仅有云南分布的物种。

目前,云南共建有自然保护区等11类自然保护地362处,有效保护了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重要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

云南这个万物家园正以最美姿态,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杨涛 摄

梦幻高黎贡山 由保护到传承

位于云南西部中缅边境地区的高黎贡山,连接着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印缅地区,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雉类和鹛类的乐园”。

“来到高黎贡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暂时忘记自己的名字,以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为自己命名,我的名字就是小溪。”这是记者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家铺体验自然教育的一个片段。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陈映照作为自然课堂的老师,带领记者一行在林家铺的原始密林中亲近自然,放松心情。

林家铺曾经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一个古驿站,是从腾冲翻越高黎贡山的最后一个落脚点。行政区域属腾冲市曲石镇大坝社区,距离曲石镇政府所在地曲石街15公里。

行走在林家铺的林间,阳光穿过斑驳的枝叶梦幻般散落在青苔和落叶之上,一阵阵的鸟鸣从树冠上传来,让人的思维和心灵一下子放松下来,全身心地融入这大自然中。

↑高黎贡山树木

高黎贡山1986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52万公顷,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5726种及变种、动物2774种(含亚种)。记录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及变种,二级保护植物129种及变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4种。分布有白尾梢虹雉等749种鸟类,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10种灵长类动物。

在密林深处,高大的乔木直耸入云,低矮的苔藓幽静怡然,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野果挂满枝头,记者充分感受到高黎贡山物种的丰富和神奇。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副局长黄湘元告诉记者,林家铺至高黎贡山山脊的南斋公房分布有7个植被类型,是高黎贡山植被垂直带谱自然景观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富集。

监测显示,林家铺周围5平方公里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长蕊木莲、水青树、野核桃、古茶树、多种兰科植物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羚牛、菲氏叶猴、白尾梢虹蜼、黑颈长尾雉、白鹇、黑熊、小熊猫、毛冠鹿、苏门羚、猕猴、青鼬、熊猴、红面猴、金雕等。此外,该区还生长有三七、贝母、天麻、重楼、羌活、黄精、石斛等珍贵药材,可谓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高黎贡山树木

为保护好高黎贡山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和当地政府实施了“五种保护模式”,织密了“五张防护网”。

黄湘元告诉记者,“五种保护模式”重点是开展了大树杜鹃、长蕊木兰、保山茜、滇桐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引种繁育、回归种植等近地保护工作;实施了“生态移民”模式,减少周边社区对保护区的依靠和干扰;特别是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建设了4847.9公顷的生物走廊带,连通了保护区之间的生物通道。

“我们在保护区内布设了120条巡护线路,总长约1000公里,设置了90个固定哨卡和防火检查站,聘用专职护林员260人,建成了科学完整的巡护体系,形成了资源管护网和森林防火网。还加强了与缅甸的合作,建立了火源管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联防联控机制。”黄湘元说,他们特别发挥科技的力量,在保护区设立植被样地、植物监测样地、鸟兽监测样带、两栖爬行类监测点,黑熊监测红外相机陷阱,自组网监测基站等,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环境监测,掌握了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为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连续多年的持续保护,高黎贡山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2.3%,增加到现在的93.7%,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新种新记录不断发表。2010年和2018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显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从431.42亿元增长到498.32亿元,继续位列云南省首位。

“近年来,根据《高黎贡山总体规划》和《高黎贡山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相关布局,林家铺已逐步打造成为保护区集科学研究、野外监测、宣传展示、自然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主要基地。”黄湘元说。

公众教育,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五大核心职能之一,而林家铺则是较早开展自然教育的一个区域,也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个范例。

“它是向公众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扇窗口,也是与公众共享成果的一个平台。可以说,走进林家铺就走进了高黎贡山。”2015年开始接触自然教育的陈映照回忆,前些年她去附近学校搞科普,令她感到惊讶的是长期生活在高黎贡山脚下的不少学生都回答不出这里有什么动物。“他们真的很需要科普。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才能对家乡有更深的感情。”

与陈映照一样,从事攀岩、爬树野外生存技能教学的蜗牛老师则是经过严格的技能培训后,才开始工作的。“我希望参与自然教育的人,能与自然建立一种连接,认识树木,认识自然。所以每次我都会带领大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和心灵相通的,能够很快让人找到和自然的契合点。”蜗牛老师说,从事自然教育一定要秉持安全和学习两个原则,课程可以灵活设置。

“其实,我也一样,从前看到一棵树,只会告诉人家这是什么树。从事自然教育之后,我会告诉人家,这不仅是一棵树,还是一个生态系统。”陈映照说,在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她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乡村自然教育,其实很受家长和学生欢迎。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在附近社区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氛围。”

2016年以来,林家铺自然教育基地已开展自然教育113期,通过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更多公众了解了高黎贡山的神奇,还带动周边社区群众增加了收入,走上致富道路。

黄湘元表示,自然教育从以往让受众被动接受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转变成体验式地主动接受教育。引导公众走进自然,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来认知、探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学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开展自然教育无论对自然保护区物种和生态的保护还是对社会公众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盈江到北海 湿地成为云南珍稀鸟类的乐园

近日,生态摄影师在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河燕鸥捕鱼的超清影像。这在国内一下子引起了轰动。

“河燕鸥原名黄嘴河燕鸥,在我国属夏候鸟,每年12月中下旬会从伊洛瓦底江流域返回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育雏,待次年6月离开。去年年底,仅有5只河燕鸥回归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盈江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孙钦宗介绍说,河燕鸥飞行动作飘逸、灵动,极具美感。它们会在空中作出很多高难度动作,通常在“急刹车”后扎进水中捕鱼。捕到鱼后,它们会在空中将鱼咽下,雌雄鸟之间也会相互喂食。

“目前,回归的5只河燕鸥中有一对已产下三枚鸟蛋开始孵化幼鸟,另有一对正准备育雏。当地有关部门和志愿者团队已对河燕鸥孵化地进行严格保护,并聘请专职护鸟员全天候观测孵化情况。”孙钦宗表示。

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盈江县大盈江中下游的盈江坝,大盈江是伊洛瓦底江国际河流的上游河段,也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记者发现,盈江国家湿地公园以大盈江自然河流为主体,由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湿地、稻田人工湿地和热带雨林等组成。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装备齐全,正在等待那些稀有的鸟类出现。

“这里有野灰鹤、黄嘴河雁鸥、黑颈鹭鸱、黑翅鸢等为代表的数十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工作人员说,每年都有上千的观鸟爱好者来到盈江,期待与那些珍稀鸟类有缘相见。

据德宏州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友兵介绍,盈江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显著的西南季风气候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及复杂的地形地貌,蕴育了公园群落交错特有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园植被类型多样而完整,从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到湿生草本群落、湿生灌丛群落、湿生森林群落均有发育完整的多样性类群。正因为这样,这里才成为了鸟类的乐园。

水是湿地的灵魂。湿地是生命的摇篮。随着国家湿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云南湿地正日益成为鸟类、鱼类等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北海火山堰塞湖和青海火口湖为核心的内陆高原湖泊、湖滨‘浮毯’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水生植物群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保护对象。北海湿地在不同时期支持着这些生物的生命过程,因而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保育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北海湿地管护局局长杨金凯表示。

↑湿地植物

数据显示:北海湿地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共有植物233种,动物283种,其中,鸟类15目44科202种,哺乳、两栖、爬行动物共记录到68种,鱼类13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金雕、黑鹳、黑颈长尾雉、穿山甲、河燕鸥、青头潜鸭等6种。

在北海湿地,记者见到不少远道而来的拍客。他们长枪短炮,带着帐篷、凳子,准备长期作战,希望拍到精彩的瞬间。

杨金凯告诉记者,北海湿地具有火山堰塞湖沼泽湿地和高原湖泊蔓延沼泽化的典型特征,其独有的水上“浮毯型”草甸国内罕见,而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生存的野生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莼菜和狭域分布特有种粗壮珍珠菜成为鸟类和鱼类的重要食物补给来源。

一位在栈桥上拍摄白鹭的女拍客告诉记者,自己是腾冲本地人,一年四季都在这里拍摄水鸟,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鸟类成为她的最爱。

刚刚按下快门的浙江摄影师老王对记者说:“我最喜爱这里的远山和鸟群,当夕阳西下,白鹭飞起,远处山峦如黛,炊烟袅袅,让人如同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这就是诗和远方!”

↑白鹭

杨金凯告诉记者,为保护好这一片诗和远方之地,近年来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打造“生态美、环境优、功能全的精品型湿地”为目标,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管护与稳定两对关系,突出项目支撑、科普宣教、环境治理三大重点,实现了保护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明显提升、周边关系更加和谐、共管局面有效形成四个目标。

“在做好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修复三篇文章的同时,我们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重塑北海湿地历史风韵,造福当地百姓。”杨金凯说。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呢?杨金凯表示,一是健全湿地用途管控机制,理出负面清单,依法依规打击破坏行为;二是在规范旅游开发的同时,针对资源特色,发展绿色食品、文旅产业,做好当地群众的转移就业培训,引导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式转变,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途径,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数据显示,通过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工程等完成湿地恢复2650亩,湿地水位提升了1.8米,拓展了野生动植物繁育空间,湿地鱼虾、两栖爬行类动物等种群数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鸟类生境、栖息地得到改善。

“水鸟数量从2019年35种1760只增加到2021年的61种2650只;2019-2020年连续监测到白眼潜鸭、赤膀鸭;2021年首次发现赤嘴潜鸭、斑头雁、棉凫以及国家I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杨金凯说。

记者一行的游船行进在宽阔的水面,远处草甸上几只水鸟悠闲的觅食。此时,人与水鸟、青草各自安好,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杨金凯说,随着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湿地景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域更宽广了、景色更美了、旅游的人也更多了。如今,北海湿地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湿地周边群众依托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农业及服务业,人均收入15190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个因犀鸟而幸福的村庄

沿着中缅边境的大盈江一路向上,在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腹地有一个叫做石梯村的小村庄。

这个村庄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采取“政府+协会+合作社”的模式,开辟观鸟路线,设立鸟类监测点,打造观鸟特色村,每年接待游客两万多人次。观鸟旺季,每家客栈每天收入可达500至1000元。

那么,这个隶属于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的石梯村,是如何以鸟为媒,把青山装入钱袋子,实现“贫困户”变“鸟导游”、“狩猎人”变“护鸟人”、“小麻雀”变“金凤凰”的蜕变呢?故事还得从犀鸟说起。

犀鸟是奇特而珍贵的大型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羽毛靓丽,色彩鲜艳,宽扁的脚趾擅长在树上攀爬,头顶长有一个铜盔状的盔突,像犀牛角一样,因此得名。

↑犀鸟 龚强帮摄

犀鸟分布于非洲及亚洲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我国仅云南西部以及南部和广西南部有分布。我国迄今记录有5种犀鸟,德宏是我国唯一一个有5种犀鸟记录的地方,分别为双角犀鸟、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棕颈犀鸟和白喉犀鸟。而石梯村就是观测犀鸟的核心地带。

“为加强对犀鸟等旗舰物种的监测保护,德宏州组织林草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从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建立野生动物智慧在线监测体系、聘请鸟类监测员、加强科普宣传到引导群众开展观鸟体验服务等举措,营造爱鸟护鸟氛围,犀鸟生境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监测到140余只犀鸟集群,是国内目前监测到的犀鸟最大种群。”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张永生说。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龚强帮告诉记者,双角犀鸟是热带雨林标志性物种之一。它长着一个巨大的嘴和角状盔突,形如犀牛大角,酷似武士头盔,故得名双角犀鸟。双角犀鸟在国内是罕见的留鸟,同时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雌鸟产卵后,在洞中孵卵、育雏,雄鸟用泥土把洞口封住,仅留一个“小窗口”让雌鸟嘴端能够伸出。雄鸟每天奔波于森林与“家庭”之间,找寻果实和小型动物如蛇、蜥蜴等从“小窗口”喂给雌鸟和幼鸟。育雏期间如雄鸟遭遇不测,雌鸟和幼鸟也将在劫难逃,因此被视为“爱情鸟”。

在德宏,有记录的鸟类就达716种,被称作“活着的鸟类博物馆”,鸟类活动的重点区域盈江县则被誉为“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良好的生态与丰富的鸟类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当地群众也开始到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等服务,吃“鸟饭”、赚“鸟钱”。

石梯村拥有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熊猴、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分布于此。因此,被观鸟爱好者称为“中国犀鸟谷”。

走进这个紧邻缅甸、处于山顶密林深处的村庄,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鲜花怒放,绿树成荫,时光仿佛静止,耳边只有寂静的风声。

在石梯村口,记者看到这样一个标牌——砍树人变成护林人,狩猎人变成护鸟人,贫困人变成鸟导游,贫困村变成旅游村。

张永生告诉记者,石梯村有几十户人家,经过改造,村里开辟出经营性的民宿、餐饮,供观鸟者消费。“现在石梯村的观鸟火爆极了,民宿房间都订满了,一直到五月份都没有房间。虽然一间客房每天大约也就一百元,但再加上做向导和餐饮及接送等收入,村民的小日子都过得很好。”张永生说。

随便走进一家小院。这是一个四口之家,有四个房间出租,客满的话每天可以有400多元收入。儿子刚刚结婚,负责接送客人,充当“鸟导”,父亲和母亲负责卫生清扫、洗衣做饭,生活过得幸福满满。父亲和我们聊天时,脸上始终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石梯村梨龙阁农家乐是村里的餐饮中心,很多拍客都喜欢在这里吃饭。竹帘的墙壁上,到处都挂满了犀鸟的美丽图片,让拍客们在吃饭之余可以观摩学习。这里视野相当开阔,不仅可以俯视山下的树林,还可以远眺对面的缅甸,是一处休息交流的好所在。老板说,再过几天就到了拍鸟的高峰期,到时候自己的小店又要排队了。

“我们保护区内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每平方公里达7.85种,在狭域范围内的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指数都非常高,适合各种野生动植物摄影爱好者拍摄,石梯村未来的前景应该非常好。”张永生说,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横断山地西侧向缅甸境内的伊洛瓦底江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滇西北横断山区南端生物多样性典型和关键地区,是以阿萨姆娑罗双、东京龙脑香等为标志的热带雨林,以及热带山地森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铜壁关良好的生态系统

调查显示,区内有高等植物4951种,占全国物种数的12.8%,其中有萼翅藤、红豆杉、篦齿苏铁、东京龙脑香、中华桫椤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89种,分布有陆生水生动物1000种,占全国总数的12.66%,其中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豚尾猴、云豹、熊猴、熊狸、灰叶猴、蜂猴、孔雀雉、花冠皱盔犀鸟等国家级重点物种215种。

“同样是靠山吃山,但结果却大不相同。爱护生态,因鸟致富,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石梯村百姓幸福向上的阶梯。”张永生说。

菲氏叶猴保护记

“我们是2016年开始关注菲氏叶猴的。那年,通过当地自然摄影师的镜头,让人们认识到原来大家在林区常见的灰叶猴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菲氏叶猴。这一可爱的动物在芒市一现身便受到社会公众及媒体的极大关注。”芒市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股副股长周成伟说,2018年仅半年时间,德宏芒市菲氏叶猴就五次登上了央视,成为德宏州最亮的明星,后来也成为芒市对外展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张闪亮名片。

菲氏叶猴在芒市主要分布于芒市镇河心场村、芒杏国有林、轩岗乡芹菜塘村,栖息地以国有、集体的24107亩天然林为主。

据中科院昆明动植物研究所2018年开展的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科学考察报告显示:该区域菲氏叶猴共计5群320只左右,是目前国内在单一地区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

↑菲氏叶猴家族 郑山河 摄

“我每个月大约要来这里四五次,每次都要看看这群可爱的宝贝。”周成伟告诉记者,自从发现菲氏叶猴起,保护菲氏叶猴及其栖息地的工作就宣布开始,目的只有一个:确保菲氏叶猴这一珍贵野生动物在芒市良好生息繁衍。

中年的周成伟是湖南人,在芒市工作20余年,对菲氏叶猴保护情有独钟。他们为了加强菲氏叶猴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地理学院编制完成《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科学考察报告》,并制定了《芒市菲氏叶猴自然公园总体规划》,以“自然公园”形式规范指导对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的保护和发展。

为增强人民对菲氏叶猴的保护意识,2021年1月19日成立了“芒市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开启了以政府为主导,公益组织资助,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管理的新模式。

记者跟随护林员进入芒杏国有林区探访菲氏叶猴家族,领头的就是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会长杨开所。这位38岁的汉子,身穿迷彩服,腰挂开山刀,满脸都是憨厚而幸福的笑容。

杨开所告诉记者,菲氏叶猴在本地百姓眼里就是常见的灰猴,它们一般身披灰色毛发,长着淡蓝色眼眶,幼崽通体金黄。而他从小生活在芒杏河林区,灰猴更是自己小时候的玩伴。“小时候放牛经常看见灰猴,它们吃山上的树叶和果子,从不糟蹋庄稼。那时的灰猴不怕人,甚至会逗弄树枝和孩子们玩闹。”看得出,杨开所对菲氏叶猴有着特殊的情感。

沿着山路蜿蜒向前,周成伟说,保护菲氏叶猴的栖息地是一件很难的事,主要就是解决村民的意识问题,村民多年来靠山吃山,要想改变传统观念真的很难。“所以成立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时,特别强调村民入会需要缴纳会费,但也同时享有各种保护项目的优先选择权。”周成伟说,政府充分考虑栖息地周边社区群众保护中的发展需求,在菲氏叶猴保护地实施新农村建设、低碳生态示范村、林下经济发展项目,激发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

杨开所负责的民间公益生态保护组织——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目前有130多人,大部分是周边群众和护林员。

经过一路的辗转后,我们终于看到了菲氏叶猴。这是一个由5只猴子组成的家族,它们在高大的乔木顶端玩耍进食,像一群游荡于树梢的精灵,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菲氏叶猴 郑山河 摄

“像这样的猴群山里还有很多,每次巡护都会碰到,它们和巡护人员彼此熟悉,有时还打打招呼,像家人一样。”杨开所说。

“经过几年的宣传和努力,现在菲氏叶猴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种群数量也不断提升,现在保守估计应该在500只以上。”周成伟告诉记者,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鸟类物种多样性也十分丰富,野外调查共记录到鸟类总个体数量4637只235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鹇、蛇雕、原鸡等2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有17种。“现在到芒市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越来越多,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少的收入。看到不砍树也能挣到钱,村民们就慢慢加入了保护生态的行列。”

“以我们芒市保护菲氏叶猴的经验来看,保护野生动植物首先要改善当地原住民的生存状况,只有原住民的生活好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才会有希望。”周成伟说。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种类就达7300多种,约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其中,陆生脊椎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中国也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360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世界总数的10%。

“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大力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一行在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3 年 3月号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