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江口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重要手段,围绕“两强两富”目标,持续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六共”机制等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活”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以组织建设为“中心”,让集体经济“活”起来。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鼓励村党支部带头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社,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模式,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兼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其他村“两委”成员担任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优势。
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落脚点,释放人才“乘数效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技术支撑+专项培育”新路径,现已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16名、县乡农技人员132名、“五个一批”到村任职99名,在产业发展、产品加工、销售对接等方面积极给予指导服务,累计开展农技咨询、农技培训和订单服务4500余次,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186个,增强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推动从“支部带领党员干,党员做给群众看”向“支部引领、党员在前、能人示范、群众参与”转变,形成合力,提升效力,让“能人”为村集体经济增势赋能。目前,累计培育农村致富能人1000余名,其中,党员致富能人200余名,村级后备力量233名,吸纳进入村集体合作社300余人。
以产业兴旺为“重心”,让集体经济“富”起来。立足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生态茶、冷水鱼、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和蛋鸡养殖潜力产业形成“3+1”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组织方式,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全国最大的抹茶加工基地、中药材淫羊藿育苗育种基地,实现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发展,每年带动群众就业8000余人次,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有效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本着“用活资源、用好资源、用对资源”的思路,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改“输血”为“造血”,依托梵净山区域内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农家乐,以“游”促“油”,为村集体增收添油助力。
全面深化“六共”机制经验做法,成立全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实地开展调研督导、调度管理,动态掌握实时跟踪闲置资源利用情况,有效盘活闲置、低效资源。采取“强村带弱村,弱村抱团发展”方式,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强村带弱村,弱村抱团发展”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选取42个思想理念新、村级班子强、产业发展好、管理制度规范的“强村”与63个“弱村”按照“1+1”或“1+N”的形式结成帮带对子,引导支持“弱村”抱团发展,多措并举推进闲置资源盘活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效益最大化。
以制度保障为“靶心”,让集体经济“强”起来。着力建立健全村干部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获得收入机制,让村干部放下顾虑,由“被动”变“主动”,鼓励村干部用土地、林权、房产及工资等直接入股合作社,支持企业、社会人员等出资入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并按照持股比例享受分红,企业、个人持股总比例不得高于49%,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村集体、合作社、村民“三方共赢”。
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列入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收益作为村干部绩效工资考核的重要依据,把成果意识、结果导向贯穿到发展实践中、落实到考核评价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真正做到职位与实绩结合、报酬与绩效挂钩,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考核+激励奖励”三级报酬待遇体系,在全市率先出台《江口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措施“十条”(试行)》,从金融、资金、政策、税收、项目、激励保障等10个方面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予以政策支持,明确县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年度经营性收益达到10万元及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按照相关规定可以拿出不超过当年收益的20%作为做出贡献的在职村“两委”干部奖励资金,充分调动村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