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俗文学学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承办的第六届“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海内外8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赓续学术薪火,探寻新论新知
“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俗文学学会与中山大学联合举办,始办于2017年,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届,又有学术研究杂志社、中华戏剧学刊联盟的加入,旨在为年轻学者搭建平台,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会议依据论文主题分场,并设置评议人、主持人、会议观察员等。年轻学者既可以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了解学术热点和前沿动态;又能获得资深学者的详细点评,了解论文中的缺陷和不足,开拓新的视野和研究思路。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所所长黄仕忠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到会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延续了王季思先生“跟同辈人做朋友”的教诲,意在让青年学子在前辈学者搭建的平台中切磋学术,与前辈学者平等交流。今年恰逢建校99周年,谢湜教授回忆起与中山大学渊源深厚的“史语所”旧事。九十多年前创办的“史语所”,不仅仅代表着学科的开拓与传承,更代表着前辈学者的远见卓识以及对学问通达、通融的理解。前辈学人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去光大传统学问的事业,至今仍未结束。中山大学戏曲团队几代学人,正是在这样的学术传统中奋力开拓、薪火相传。
中山大学谢湜副校长开幕致辞。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潘建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既有对旧文献、旧问题的重新检讨,辨析和推进,也有对新文献、新论题的发现、挖掘和拓展,时间跨度上下贯通,生动地呈现着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的整体学术面貌。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潘建国教授开幕致辞。
《学术研究》杂志社罗苹副主编在致辞中表示,《学术研究》自办刊以来,一直关注着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的发展。青年是学术的希望与未来,《学术研究》杂志社也一直把培养青年学者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这与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团队的观念不谋而合。《学术研究》杂志社与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团队合作办会,希望能够借此盛会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提升刊物在青年学者之间的影响力,共同推动学术繁荣发展。
《学术研究》杂志社罗苹副主编开幕致辞。
四川大学丁淑梅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黄静枫副教授、南京大学陈恬副教授、广州大学李舜华教授、台湾大学林鹤宜教授也分别就近来的研究心得,作了主题演讲。
青年积极发表,前辈荫护领航
本届“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共有185人递交参会申请,共递交会议论文150余篇,遴选了130篇论文,分成六个小组共十八场讨论,130余位学者作了专题报告。论文选题丰富广泛,既有对戏曲史上重要问题的关注、考察与回应,又有曲学与戏曲体制诸方面的探讨,也有针对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文献文物、理论批评等领域展开的个案分析与理论生发,在承袭传统研究路径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观念。每一场都有两个资深学者作点评。潘建国、郭英德、赵山林、郑尚宪、周维培、林鹤宜、汪诗珮、徐永明、孙书磊、纪德君、李舜华、丁淑梅、董上德、宋俊华、黎国韬、戚世隽、罗仕龙、夏波、吴新苗、赵建新、李芳、谢雍君、吴刚等学者分别了评议,他们认真细致审读了会议论文,在讲评中直言不讳地对论文的优缺点作了分析,并从如何更符合学术规范的写作的角度,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年轻学者受益良多。
鼓励青年学者开拓属于自己一代的视野
主持闭幕式的汪诗珮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是“世代交替”的典范。她表示,举办这一学术研讨会最大的能量不在发表论文,而在结交学友,提示青年学者不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也就近年主持的“智慧古籍平台”网站作了详细的介绍,以方便学者学术研究利用。
台湾大学中文系汪诗珮教授主持闭幕式。
会议最后,由黄仕忠教授致闭幕辞。黄仕忠教授希望在座的青年学者能够具备“学术史”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理解过往与当下的学术研究。黄仕忠教授指出,新世纪以来,戏曲与俗文学研究在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方面具备极佳的条件,但戏曲研究整体上进步不大,尚未见到具有方向性、引领性的方法论突破。他借当年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提倡的“考论结合”一语提醒大家:学术研究中,理论和实证是“两条腿”,不可偏废。研究领域的拓展需要新观念和新方法,黄仕忠教授提倡通过跨学科研究来拓展新的视野、道路与空间。最后,黄仕忠教授鼓励青年学者自主探索,在了解学术进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开拓属于青年一代的视野。此外,他也希望大家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在学术的转折点,也要肩负起责任与担当,把新的方向做好。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致闭幕辞。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王雅 通讯员 李昕阳
摄影:郑洁
标签: